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选择语言
最新报道
国画大家崔如琢版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
11位艺术家成交额过亿,100位上榜艺术家总成交额42.9亿元 | 《2022胡润中国艺术榜》重磅发布
展讯 | 逍遥于艺 求索于心—崔嘉宝书法作品首展
梦里梅花指上开 永乐2021秋拍崔如琢指墨梅花6440万元成交
书画家崔如琢分享艺术创作
崔如琢艺术澳门大展欣赏会展现“笔墨当随时代”创新精神
以指为笔,落墨生花——崔如琢罕见指墨梅花册页亮相永樂拍场 | 永樂2021秋拍
崔如琢主讲中国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永乐2021春拍 | 太璞如琢——崔如琢精品专场斩获4.95亿元 巨幅四条屏创个人新纪录
昭然不昧,万古一日,崔如琢精品瞩目现身 | 永樂2021春拍
媒体报道 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生于坚韧,成于变 ——访国画大家崔如琢

               采访/祁瑶    摄影/杨子宸     部分图片由崔如琢传统文化基金会提供
摘自---2010.5月《别墅时光》
 
 
时光倒流三十年,当崔如琢第一次踏上美国土地的时候,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旅程,他的一生从此彻底改变……
2006年5月29日,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让所有在场人士兴奋,更令整个国画界为之震动的一幕发生了:国画巨作《千山飞雪图》以1560万港元成交,创造了当代国画家单一作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成交价的最高纪录。它的作者正是知名画家崔如琢。
纵观崔如琢的成功历程,有两点最为关键:一是坚守传统文化,二是熔铸古今。
 
 
    集众家为一体
                ——名师+博览的勤学者
少时的崔如琢受家庭熏陶,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绘画上表现出了少有的天赋。在邻居名医刘子实先生引荐下,他拜会了王雪涛、秦仲文等国画名家。受诸位老先生的启迪,他开始去故宫博物院临摹历代名家名画。不久后,他正式拜国画大师李苦禅为师,学习传统写意。
19岁那年,崔如琢创作了丈二巨幅《白梅图》。苦禅先生看后大加赞赏,并欣然于作品上题跋:“笔墨气势颇正确,从此努力可矣。”大大肯定了崔如琢在绘画方面表现出的天赋和灵气。
    在潜心绘画的同时,他还研读了《中国美术史》及《芥舟学画编》、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等著作,并浸润于传统的诗词歌赋中。
功夫不负苦心人。30岁那年,崔如琢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丈二巨幅《东风朱霞》被永久收藏,该画受到了学界同仁赞誉。他的画也逐渐被世人所知,开始在荣宝斋、宝古斋、北京画店等处挂单售画。
   1977年崔如琢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后借调至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现中国画研究院),年仅34岁的崔如琢得以与李苦禅、黄胄、关山月、亚明、程十发等大家名家一起进行创作。这使他融入了当时顶级国画家的圈子,得窥各家风范,交流切磋,获益匪浅。
 
 
从眼界到境界
             ——远赴重洋的艰辛与收获
   1981年,一个关乎命运的机遇来到他面前。就在可以开始享受国内舒适的生活之时,他毅然决定远赴大洋彼岸闯荡。
   家人不肯,怕被人骗。他不信,因为他一生最信赖的就是朋友。结果,二三百张画以及一些收藏一去再没了下文。头一趟“下海”就遇人不淑。
   在很多人看来,崔如琢是“瞎折腾”。当时,他在荣宝斋、宝古斋、北京画店等处的收入已经让他成为京城极少的“万元户”之一;国家领导人甚至拿着他的画当国礼送给外国元首;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也收藏了不少他的作品……可是他却凭着对艺术的热爱一心想要出去走走。
  “不混出个人样儿绝不回来”。临去美国前,他与好友万青力的一次对话至今令他难以忘怀。
   “你想去美国,英文行吗?”“不行。”
  “那边有亲戚吗?”“没有。”
  “那你干嘛要去?”“去美国看看。我已经36岁了,再不出去走走恐怕就没机会了。我想体会西方世界一些真实的东西,触摸西方艺术产生和成长的土壤。”
   “你有把握成功吗?”“没有。但体验比成功还重要。何况一心硬要成功也忒俗。我想,做过了总比错过了好。”
 
    1981年年初的一天,崔如琢乘坐的班机在波士顿落地了,他人生的另一个舞台拉开序幕……
    在波士顿住地下室,又脏又乱,还得看房东脸色。不久,他又去了纽约,同样是地下室,肮脏而狭小;同样要自己打点一切,想方设法赚钱凑生活费。
   但这艰难的日子并没有磨去他的一身傲骨。“我到了美国该如何活着?我是个画家,我到美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求绘画上的突破,寻找我绘画艺术的更高境界和新的阶段”。那段时光,崔如琢感到不堪回首,但从不觉得羞耻。在他最艰难的那几个月里,他也没有丢弃画笔,仍然孜孜以求地画着他心爱的国画……
   最艰难的时候朋友拉了他一把。当时是《世界日报》客座记者的朱婉清,为他在《世界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大意说,中国画大师崔如琢先生来到美国寻求发展云云。
广告的刊出引来了一位台湾的业余画家王安女士,她是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黄珺壁的记名女弟子,也是个小有名气的收藏家。她以100美元一平尺的价格,买下了崔如琢4张5平方尺的画。
    王安回到台湾,把崔如琢的画拿给了黄珺壁,不想黄老异常兴奋,竟要求用自己所绘的一幅山水画交换这个他素未听闻者的一张画。
 
    王安女士又请张大千先生评价。
  “这画可入先生法眼?”“笔墨不错的。”
  “据先生看,这像多大年纪人画的?”“60多岁吧。”
  “依先生看值得收藏吗?”“可以的。”
   王安从张大千先生寓所回家当晚,其兄纽约商会著名侨领及大收藏家王度就打电话到崔如琢住处,要买一批足够尺寸的大画,价值10万美金!后来,王度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慕名一个个接踵而至,共计40万美元的订单使他摆脱了困境。物质上丰富起来以后,崔如琢又竭尽全力地帮助了很多旅美的艺术家。
    转瞬之间,一切突然变得精彩纷呈起来。不仅在于物质,还在于他终于能够信步于美国华人中的主流社会。如果说美国前总统里根,前国务卿基辛格等美国政界高层收藏他的画算是际遇中的猎奇,或者猎奇中的际遇,那么陈香梅博士、贝聿铭博士、宋美龄女士等等华裔名流就无论怎么说都当属行家了。他的画还陆续进入了台湾商界巨子王永庆、报业大王王惕吾的收藏目录,进入了泰国王室、新加坡总统府以及亚、欧、北美几十所大学和博物馆。
这一年,他就任纽约中国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同年,应聘纽约杜威大学客座艺术教授,并在三年后获该校荣誉艺术博士。
    1981年,短短的一年里,崔如琢仿佛从奥马拉深渊一步跨上了喜马拉雅顶峰——从令人窒息的黑暗压抑骤然变得豁然开朗,他的一生从此彻底改变……
 
 
知行合一的文化回归
                       ——艺术园林彰显文人情怀
    凭借着极强的精神定力,崔如琢在闹市纽约潜心十载研究学问,在西方“物质性”文化的氛围中,在十年的磨砺中,历练出更加成熟的思想,进而能够更加深刻地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而“事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种反思也开始盘绕在他的脑海里。自从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最后一次个人画展后,他决定暂时不再画画了,并且公开对海外媒体和朋友们如是说:“我打算正式封笔,因为缺乏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了。我准备面壁10年……”
在美国后来的几年里,他投资过地产、股票,最多的还是投资于中国的古代艺术品与近代的名人字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头更不时涌上几多缠绵、思念,一种别样的情绪总让人不禁想起那句“月是故乡圆”。此时的他,尽管在美国已开创了一番事业,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国定居。
   1996年,崔如琢毅然决然回到了故乡,兴产置业,购房买地。
回到了阔别16年的北京,他想静下心来,整理一下思路,理一理头绪,继续他一度中断了的绘画艺术。因为他发现绘画才是他真正意义上兴致、心情、意趣与感悟的自由抒发。
 “对于中国画家来讲,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把握什么是中国的主体文化。有很多画家对我说,你到美国那么多年,太纯了,画的东西一看还是中国的。实际上,与传统相比我还是有很大变化的,但主体没变,也不能变,如果连主体都变了,还能叫中国画吗?”在崔如琢的画里,不论花鸟、山水、人物,皆不失传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有着风格彪炳的个人特色。
 “画画儿总要讲传承,要研究中国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作品。研究的过程既是继承笔法,又是继承精神,是很具体的。薪尽火传嘛。没有了继承,画画就是瞎画了。”崔如琢的可 贵,在于须臾不敢忘记中国画的根本。当然,不忘不等同于固守,而是一种尊重。
   平日里他还喜欢收藏古董,譬如青铜器、书画、瓷器、古砚、古琴、古董家具等,件件皆是精品。“其实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越研究,就越会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传统艺术大师的伟大……”,他的收藏经历有四十年,只要是买了就不卖。
   正是看中了崔如琢的一双慧眼,不仅许多企业争相聘请他当艺术顾问,一些著名的拍卖公司也纷至沓来,请崔如琢为其“掌眼”,包括世界著名的苏富比、佳士得拍卖行也请他帮忙鉴定。
   从世界的东半球到西半球,再回到东半球,崔如琢的知识与襟怀,获得了拓宽与升华,使他在大自然永恒又和谐的律动中、气韵与神趣中,体悟到了人与自然共同的生命真谛……
                                                                                 
    走近崔如琢
   常听朋友谈起他们的邻居,他的画、他的收藏、他四时宜人的园子。初春的午后,我们造访了崔如琢位于北京观唐的家。
 
Villas Life:您的画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崔如琢:有些人可能是欣赏作品,有些人是欣赏这种格调,也有些人是欣赏画家本人。有很多买我画的人说:“我就认你这人。”
中国传统画家、文人过去受的教育是读书、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是搞中国艺术的,在美国也待了很多年。出国的原因是:那时我们是比较封闭的,就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如何?西方文化艺术产生的土壤是什么样的?但到西方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现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很多的优势,但一部分炎黄子孙漠视、忽视了。
现在,很多知识分子、画家、文人面对西方的冲击都是采取投降姿态,因为他们觉得中国落后,西方先进,都是盲目的崇拜、盲目的向往。比如,最近有一个画家,他自称是东方的毕加索,从表面上看好像志向很大,和毕加索争高低,实际上站的这个角度已经趋于下风,因为他把毕加索当成西方的楷模、一个偶像,他力争学习成为东方的毕加索。这说明民族在这部分人心目中的定位问题,这种定位反映了一种民族自卑的情结。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起码是一种定位的误区。西方在科学、工业领域是比我们先走了一步,但在其他很多领域步伐落后于我们,比如说文明史、绘画史。当然,东西方文化是不同的体系,艺术上是不同的,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不同的。
 
Villas Life:您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比如东西方绘画的不同?
崔如琢:东西方绘画表现的东西是共同的,都有画人物,中国画人更早,也都有画风景,画花鸟,这种表现形式都是有的。
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简单概括就是:西方的绘画从传统上来说是“具象的”,文化底蕴是科学的,中国绘画从古到今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象的”,它的文化底蕴是哲学的。它们追求的境界是不一样的,这是两大艺术体系的本质区别。
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说,东方要比西方悠久得多;从文化对于人的境界来说,中国文化讲和谐,讲天人合一,我觉得东方的东西更深邃、更讲究、更符合人性。
 
Villas Life: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崔如琢: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发展,如果传统文化不发展就失去了生命力,其实传统就是遗传基因,中华文化的遗传基因是不能变的,基础是不能变的。
有的人说国画要“中西结合”,这个想法不见得全错,但要看站在什么角度来说。如果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可以说在百花园里有一、两朵杂交花是可以的,但你不能让园子里都变成杂交花,都变成中西合璧那是不行的。艺术家要有清醒的头脑,做任何事情不能脱离生活的环境和实际。艺术一定要和别人不一样,有其独特性才有价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文化能传承下来是有原因的,说明它是一种优势文化,对于人来讲是一种需求,能指导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中国文化正是如此。其哲学是互通有无,传统和现代是互相的,现代是传统推陈出新的延续。同时,它还具有包容性,中华文化的伟大就在于此。
 
Villas Life:一些人认为画家就应该专注于绘画本身,不应该分心去做投资与经营?
崔如琢:人是通的,如果在一个方面很出色,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是很出色的。
中国历代的文人雅士都以清贫为乐,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他们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表现的是大自然,可他们却要逃避物质。人既要掌握物质,又要掌握精神,这个人才丰满。
有些时候,画家把自己封在一个狭隘的圈子里去画画,这画画不好。人是不能脱离社会的,是不能脱离历史的。脱离了社会和历史,就当画家,这个画家是非常有限、非常狭隘的,比如说你想描写大自然,想表现看到的客观世界,但你如何去描写,如何去表现,它不只是技巧性的,尤其中国文化,它是一种修养层面的。
绘画与经营企业、投资只是职业和领域的不同,但能否在不同方面做到完美那是个人的问题。这些表面上看是投资,实际上也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是一种认识、一种定位,它是与经验、阅历有关联的。
 
Villas Life:您如何看待您的生活氛围与绘画之间的关系?
崔如琢:中国的园林和中国的绘画有着内在的联系,是一个统一的原理。很早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情结,就是想建一个自己的园林。我觉得一个画家不应该只是画画,还应该有一个自己的范围,这个范围最好和传统的文化、传统的艺术相得益彰,彼此交融。
当时建这个园子的时候,我的想法就是把江南园林清灵秀美的神韵和北方王府疏朗大气的气势结合起来,所以这里就有假山、流水,杭州有九曲桥,我这里有五曲桥,有900米的湖面,有300米的长廊,静园、清园、莲园、榴园都很美,还有6个亭子。园内有16棵500年以上的石榴古树,另外还有银杏、柿子、海棠、天竺、罗汉竹、紫竹、斑竹以及五针松、玉兰花等。花香四溢,鱼儿游戈,鸡鸭歌舞,四季都有不同的感觉,这些都是可以入画的。另外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为美术馆题写了匾额。
这里既是居住的环境,也是研究、享受、品味文化的空间,可居、可游、可想。
   
Villas Life:所谓“画如其人”,在您看来,人格与绘画有着怎样的关系?
崔如琢:人在不同的年龄,对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进而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绘画,所以我们讲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文章和画都是一种精神的再现。
绘画是讲格的,苦禅先生讲“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我当时年少不明白,觉得画画都是技巧,跟人格有什么关系啊!后来慢慢学习发现中国画画的不是技巧,画的是修养。什么人、什么修养决定画什么画。和绘画一样,中华民族文化里的精华就是人的格调。它也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的修炼,这个修炼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文化上的修炼、实践上的修炼。绘画、经营企业只是职业的不同,但都要有人格。
 
Villas Life:许多成功的人都会经常感到自己的渺小?
崔如琢:稍微清醒的人都会感到人的渺小。客观上看,世界是无限的,人是有限的,面对无限的、宏观的世界,人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但从另一角度来讲,人的生命也是很漫长的,人应该健康、愉快地享受每一天。
中国人讲要虚怀若谷,正是因为人的认识、知识太有限了,有限还狂妄就是无知,无畏的人就是无知的人。所以说,人如何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对艺术家来说,艺术有一个很本质的要求:真正的艺术是不能重复传统的,是不能重复别人的,也是不能重复自己的。
 
 
崔如琢:
    著名书画家、鉴藏家。1944年生于北京,1981年定居美国,1984年荣获美国纽约杜威大学荣誉艺术博士学位。1996年回国,定居北京。现任榜样公益基金终身荣誉理事长、世界华人书画家收藏家联合会荣誉会长、中华名人协会副主席兼中华名人书画院院长。
崔如琢的作品在国际展览中屡获艺术成就奖,并被美国前总统里根、陈香梅女士、宋美龄女士、贝聿铭博士、台湾塑胶巨头王永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名人收藏。
2008年,崔如琢16幅作品被俄罗斯弗拉兹集团公司以人民币五千万元竞得,所得款项捐赠给“榜样公益基金”,被“中华慈善奖”授予“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受到胡锦涛主席接见。
 
 
     崔如琢的四主人观:
     第一,要做身体的主人,要健康长寿,健康是人生最好的竞争,长寿是最后的竞争,要会生活,会享受生命,要知道养生;第二,要做精神的主人,不盲目崇拜任何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做自己艺术的主人,有自己的美学思想,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第三,要做物质和财富的主人,创造财富不是目的,享受财富才是目的,创造财富是能力,享受财富是艺术;第四,要做家庭的主人,处理好家庭关系。
 
    崔如琢对艺术品投资者的三点建议:

    其一是培养对艺术品的热爱,要拿出精力来进行理论学习,这样上当的机会就少一点;其二是选择好的拍卖行,为了保证声誉,他们的拍品大都经过严格的过滤。尽管其中也有5%~10%的赝品,但买了赝品也是一次学习机会;其三是尽量找高水平的艺术顾问,来帮忙掌眼。
    对于刚开始涉足艺术品投资的人来说,不能存侥幸心理,因为能捡漏的是内行,外行几乎不能捡到,抱着侥幸的想法就会很容易上当。

 

 

 

上一张:张裕爱斐堡艺术中心成立,打造京城艺术生活新地标 下一张:墨彩璀璨 璞玉如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