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选择语言
最新报道
国画大家崔如琢版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
11位艺术家成交额过亿,100位上榜艺术家总成交额42.9亿元 | 《2022胡润中国艺术榜》重磅发布
展讯 | 逍遥于艺 求索于心—崔嘉宝书法作品首展
梦里梅花指上开 永乐2021秋拍崔如琢指墨梅花6440万元成交
书画家崔如琢分享艺术创作
崔如琢艺术澳门大展欣赏会展现“笔墨当随时代”创新精神
以指为笔,落墨生花——崔如琢罕见指墨梅花册页亮相永樂拍场 | 永樂2021秋拍
崔如琢主讲中国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永乐2021春拍 | 太璞如琢——崔如琢精品专场斩获4.95亿元 巨幅四条屏创个人新纪录
昭然不昧,万古一日,崔如琢精品瞩目现身 | 永樂2021春拍
媒体报道 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中国拍卖15年

 摘自《品逸》2007年第4期

采访/许晓丹

    编者按:书画艺术品拍卖15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喜忧参半,正面的东西且不必多言。然而在“正面”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危机,拍卖行的诚信,市场的“泡沫”以及当代画家作品价格虚假……这些都已成为艺术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们本着探求艺术市场与艺术生态的良好发展,本期邀请了四位专业人士作客“品逸轩台”,共同讨论艺术品拍卖问题的是非,以供读者思考。


    崔如琢: 著名画家 收藏家 鉴赏家


    无论我们谈论什么,问题也好、现象也罢,从宏观的、全面的视角而非孤立和片面的社角去看待才能得到客观和公正的结论。对待艺术品拍卖市场这15年的发展也应该如此。首先,我们应认识到市场与经济是密切相关又不可分割的,也不能抛开人的思想意识和人对事物的重视、需求程度来泛泛而谈。国家经济的强大使我们的文化艺术得以保存,并能藏富于民,不仅实现了物质的建设,更是在文化和艺术建设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文化艺术的建设(包括艺术品市场)必然是伴随着经济和思想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的。


    我们在谈到市场泡沫、价格高低时也要宏观来看。中国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上一个在文化、艺术、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国,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价格与世界艺术品市场是同步的。当代书画家中,像吴冠中的市场价格就很高,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这也要全面和宏观地来看。单从艺术上来说,吴冠中是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的,但他艺术的深度达不到那些已故大师的程度。他对西方和中国传统的了解都不算深入,其作品价高可以说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品价格与艺术没有太大关系,却与市场紧密相关。


    我本人也十分喜爱收藏,今年从嘉德、瀚海等国内拍卖场上就买了1000多万的艺术品。虽然我的收藏门类不拘,但以书画藏品为主。在中国书画方面,我关注的主要还是历史上已故的艺术家们,购藏的画就是那些已故大师的作品。目前我并不太关注中青年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还都不成熟。在当代的画家里有许多是不涉及收藏鉴赏的,不是没银子,而是没有这种意识。更甚者,他们不但没有这种意识,还否定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他们不了解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对于艺术家来说有多么重要,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没有自己的艺术根基,艺术上的继承和发展就无从谈起。


    回过来说艺术品拍卖,我的作品就曾在香港拍出1500多万港元的价格,我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这个价格出乎我的意料,尤其这还是个英国烟草公司买的。虽然对此我有喜悦之情,却没有得意之心,因为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我更希望自己的作品是由中国人来收藏的。因为人们总是有一个思维误区:认为艺术品该由外国人来买,这应该也是由于我们过去的经济状况而导致的。我们国家的有关部门和经济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亿万富豪们,以及从事艺术创作的画家们,其实都应重视艺术的收藏,为国家文化艺术的建设尽自己的责任。我们必定要通过丰富的文化和艺术才能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历史文明。


    若说当代中国书画家的作品拍出了高价,这应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毕竟像毕加索、梵高或国外当代的许多艺术家的市场价格我们根本比不上,更不用说那些已故的大师们的作品了,他们的作品价位还是偏低的,绝非泡沫,而是远远不够。这次嘉德拍仇英的手卷拍了8000万元,很多人认为不值,我认为值!为什么呢?仇英是明朝的大家,真品传世极少,有石渠宝笈的著录,又有众多名家的鉴赏收藏以示珍爱。精美完好,流传有序,怎么会不值?8000万元人民币不过1000万美元而已,毕加索的画随便一张也得几千万美元了。


    所以对于艺术品拍卖,我一向认为它的产生对中国的艺术市场的发展是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的。毕竟它使人们开始关注绘画,从关注它的市场价值进而认识其文化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不可否认,国内许多拍卖行的动作很不规范,但从目前来说,这些问题应该算是发展中的枝节问题而非主流。中国的艺术品拍卖运作目前是不规范,信誉不高,但一定会逐步走上正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会随着时间---和所有的事物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汰那些不利的因素,这是谁也阻止不了的。正如是不是大师,有些画家自己叫没用,“大师”是个历史定位!


    刘新惠 拍卖师 篆刻家


    我服务过的拍卖公司是最多的,至于为什么,原因很多。首先,在十年前我就定下了一个目标,通过在艺术品拍卖行业第一线身体力行的工作和实践,真正了解这个市场和它的规律。在国内的艺术行业里,拍卖已成为艺术品流通的第一市场,虽然历经了15年,但这一市场的发展在中国其他诸如IT、股票、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来说是相对割裂的。大家都在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可究竟会不会干、能不能干好就很难说了。到现在为止,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也就是一个起步阶段吧!


    我在这个圈子里的定位就是个服务的角色,对于一些新的拍卖公司总会想扶持一把,但看到这么多的拍卖公司因为没有科学正确的行业知识而导致最终的失败,使我确定自己未来的事业将归于艺术品市场的教育普及工作。目前我已经设立了一个专项基金,专门培养优秀的专业拍卖人才,对于学生的要求最重要是品德,更是要心甘情愿地一生都全身心投入艺术市场行业;另外需要外语能力好,因为我们更多地需要与世界交流,所以这对艺术品拍卖和艺术交流本身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通常认为专业的艺术家、收藏家和艺术品鉴定师等“圈内人”应该是艺术市场的运营者,事实上目前的确是这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拍卖公司是作为一个“商业中介”而存在的,所需要的人才并不是这些“圈内人”。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这个行业,通过准确地对其定义后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就目前中国的艺术品拍卖企业的现状来说,实在很需要新人才、新思想和新资本的介入!


    让人担忧的另一方面是,大多数艺术家、投资者、收藏家和拍卖企业间存在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这种情况致使艺术品拍卖市场及艺术领域本身已恶化至竭泽而渔的程度。这是中国艺术市场所特有的现象。比较而言,国外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从200多年前产生以来,由于商业体系一直以严谨的、规范的程序和诚信作为保障,所以不曾出现过像我们中国一样的市场与艺术的混乱。


    这种混乱中也包括了古今书画作品价格产生“昔不如今”这样的现象,这可以用黄河清先生的一本书的书名——“艺术的阴谋”来概括。其中的原因包括:艺术拍卖市场的不成熟、不规范;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致使各种炒作和暗箱操作频频发生;尤其还有外国资本的介入,导致人们收藏和审美价值取向的偏离就更是值得警惕了。当然这不是说当代的书画作品价格一定不能高于古人,当代有许多实力深厚、艺术能力非常的艺术家,只是其中真正创作出强而有力又符合实际价值的作品者并不多。


    我们中国有许多美的东西,即使是当代艺术,也完全可以展现我们民族更深刻、更鲜艳的美。“与时俱进”是句好话,当代艺术应该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代表和象征。如果是这样,当代艺术之路一定是可持续发展异常坚挺的。


    最后谈到“泡沫”这个概念,我觉得需要阐释和说明一下。五年前我提出过一个“啤酒泡沫”的理论,说的是没有泡沫的不是新鲜啤酒。这一理论可能被很多人一再演绎而模糊了焦点。要澄清的是:重要的在于“啤酒”而非“泡沫”,仅仅就“泡沫”而论“泡沫”是无意义的!人们过多地关注着“泡沫”,意味着在艺术市场中人们更多地将眼光投注在艺术品的价格而非艺术品拍卖市场本身。艺术品拍卖市场只有在拥有高品质的艺术品、透明而诚信的规范化运作后才有可能做好。所以,我认为大家更多的应该是讨论如何看待艺术和做好艺术品市场。


    梅墨生 评论家 书画家


    首先我觉得我们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是不太规范的,这与中国的许多行业的情况一样。市场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但在此之前社会整体体制并未往市场化方面转变,是滞后的。一方面,艺术品拍卖市场本身没有规范化的模式,没有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中国的艺术家在面对这个市场的时候迷失了,大多来说,对于艺术的那份真诚已经没有或是不够了。没有了对于艺术的真诚与追求之后,在金钱和名利面前就变得浮躁,整体显现出高度的功利化态势。


    而中国的拍卖行业的问题就更多了。首先我们没有好的管理机制,那些不够档次、没有实力的拍卖公司非常多的出现,就说明在艺术品拍卖的批准和审核上存在问题。其次在拍卖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让人搞不清楚的情况,这是因为拍卖企业在运营和操作中有问题。艺术品拍卖本来是一种供求关系,即有人提出需求,有人提供作品。但在中国的艺术文化领域出现许多交叉,这些交叉多头而无序,产生问题的原因既有体制上的,又有管理上的,还有素质上的。当代的许多艺术家把艺术品拍卖市场变成了表演、炒作和包装自已的场所,这是大家都很清楚的事实。令人遗憾和无奈的是,中国目前虽然绝对不缺少有钱人,但缺少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我们中国的这些暴发的老板们仅仅将此作为一种投资,谈不上收藏的意识和文化性的消费。没有眼力仅去逐利,那么购藏什么样的东西或拍卖什么样的东西,结果都会不尽人意,产生“泡沫”不足为奇。这样的买家很多,买东西时很盲目,谁有名就买谁的(中国社会的“有名”是诸多原因造成的,比如地位、官职、炒作等等),按这些标准去买的结果是许多档次不高的东西被哄抬起来。一些艺术家在富裕后,也想尽办法自我包装炒作,不明真相、不懂艺术者也去跟风。还有一种新情况值得注意,一些外国的文化基金会、财团等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干预、渗透。他们将自己的趣味、文化取向和喜好投入其中,严重地影响和扰乱了中国人的鉴赏收藏品味。


    身在艺术领域,我除了搞一些理论研究,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艺术创作上。在面对市场时我有自己的原则:我不左右市场,也左右不了市场。至于炒作,我没有精力更不想去做这种事。我也会收藏一些艺术品,但是因为个人的收藏偏好和经济能力、时间精力的有限而不可能过多地在这方面投入。同时我很相信收藏的缘分,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偏好来收藏,一切随缘而不强求。我在收藏时主要关注被藏作品及被藏品的创作都在美术史上的定位,现在美术史上有没有他的位置或将来是否可能有。我并不认为当代画家的作品价格就一定要低于古人,毕竟已故名家的作品也有精品与应酬之作的分别,我的收藏是从艺术史研究和个人艺术创作、欣赏、借鉴、学习等角度出发的。古人画价不如今人的情况确有人为因素存在,却不能一概而论。返古的、有年头的、过去名家的作品并非每件都好,需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所以我也收藏少量当代在世艺术家的作品,虽然这仅占我收藏中的很小比例。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当代人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作品价格有许多是落不到实处,且作品本身是没有收藏价值的。


    中国在文化方面至少以前是不太重视的,人们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多年来没有提高。艺术市场涉及的是整个文化机制,不仅在拍卖,而且其他艺术品的销售渠道也很不正规,但这一市场的混乱尤为明显地体现在了艺术品的拍卖上。


    我们都期盼事物发展得越来越好,国家正在进行的6+1项目就是一个开始。这是个兆头,虽然困难重重,虽然道路漫长,但做比不做好,有人做总比没人做强!由此看出我们的整个社会还是在发展,还是有希望的。中国的社会结构太复杂、人口太多、社会成员也太复杂,任何一个机构、部门或个人都很难把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领域、角落迅速地规范起来。艺术领域也一样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估计中国要形成相对规范的艺术市场至少还要十年的时间!


    许宏泉 《典藏》主编 画家


    昔日叶德辉说:收藏书画,本为雅道,烟云供养,何等清福。我也喜欢常去拍卖行看看,偶尔买点东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去买。拍卖场上的“收藏者”大抵可分为两类:一是有实力的人,他们买“顶级拍品”的东西,比如《石渠宝笈》著录的或场中最为人关注的拍品;还有一种只是有趣味喜好的人,他们主要是从个人爱好兴趣入手,注重藏品专题性,比如文人尺牍、古籍善本、闺秀字画等等。


    严格意义上说,真正称得上“收藏家”的人现今已寥寥无几。“收藏家”这个称号不是人人都担得起的,有钱是基础,还得有眼光、有机遇、有心……基于诸多条件的成熟,还需要有一个环境——很多有共同爱好的人参与交流而形成的一种风气。在如今的拍卖场上,我们可能会看到买画的人比起旧时来更有派头,有钱的豪客很多,但是不一定都能成为收藏家。不像过去的大藏家(顾文彬、吴平斋、吴湖帆、张伯驹等)用心并凭自己的眼光去寻找精美的传世之作,在得到后不仅仅是挂在家里炫耀或尘封箱底,更是对其做学术性的研究。


    至于经济效益,我想,若是作为一个真正爱好艺术的收藏者,那么当做一种文化消费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够了,亏了就亏了,没什么好多计较的;如果自己买到的藏品能有巨大的升值潜力当然更好。文物古董有真有假,但也因此有了鉴藏的乐趣。拍卖市场上更多的是将艺术品作为商品(礼品)或作为一种投资,如果仅是投资,那么风险肯定不可避免,毕竟风险和收益是同在的。投资艺术品一定得慎重,并有人引导,在拍卖场上多看多听。若是投资当代的艺术品就更简单了,有能力和实力可以通过媒体或朋友亲自向艺术家求取,或是通过画廊来购买艺术家的作品,收藏和投资的途径不只是拍卖场!


    一般来说拍卖公司也不会愿意有意识地去卖伪劣品,由于各拍卖公司的实力还有相当的差距,许多条件会限制拍卖公司征集到有品质的拍品。比如一个拍卖公司的从业人员是否有鉴赏眼光、是否有能力把握和运作市场都是影响其实力和资质的关键。不过中国的拍卖市场的确太急功近利,这些年来许多拍卖公司起来了又倒下;艺术品是春天买了秋天就卖。投资者一下就想赚十倍、几十倍的钱,这怎么可能呢?任何投资的增长都有自己正常的规律,不会产生这样的暴利。在2004年和2005年间中国近现代书画暴涨,一批新的藏家入市,由于逐利的心态加上对于艺术品及其拍卖市场的陌生,很快在2006年就崩盘了,泡沫现象的形成依稀就在眼前。从卖家方面来看,当代艺术品——尤其是书画——炒作十分普遍,但炒作者本身也不好过!炒作本身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许多的时间,他们也很疲惫。古人今人的画价“昔不如今”也有各种原因,尤其是买家不一定是藏家,他们就把这当做是一种投资或礼品。如此一来,作为已故的艺术家当然不会有人去包装,送礼的话一幅黄宾虹还不如送范某,这跟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文化也有很大的关系。相比而言,国外的拍卖公司并不像国内,国外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完善的检查、法律制度使得暗箱作业如洗钱、假拍和炒作等情况很难发生。举个例子,一件艺术品的成交需要转账,不能用现金,也不能刷卡,逃税漏税更不可能。若有这种情况,一旦被检查机构查出,拍卖公司会受到异常严厉的处罚。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才一二十年的历史,要成熟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随着拍卖市场的发展,艺术品投资也会逐渐正常化。

 

 

 

上一张:静清苑志 下一张:民族自尊与国画发展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